國家標準糧食儲備庫項目投資可研報告(案例)
發布時間 2019-01-23 10:40:56 來源:中經縱橫
1.3 項目建設背景與必要性
1.3.1 項目建設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糧食流通設施條件得到改善,應急體系逐步建立,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逐步健全,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打下良好基礎,對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新的挑戰。從需求方面看,我國人口總量還將增加,糧食消費將呈剛性增長;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入推進,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糧食品種結構性矛盾和供需區域性矛盾加劇,對質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供給方面看,糧食增產制約因素增多,我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趨強化,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些都對保障國家糧食供應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系方面,為緩解糧食流通設施嚴重不足和落后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我國先后進行過機械化骨干糧庫、世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利用國債建設中央儲備糧庫等3次大規模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其中世行項目投資約80億元,在東北等地區和部分糧食物流通道建設近300個糧食中轉庫、港口庫和收納庫,建成倉容480萬噸;國債建庫項目投資343億元,集中建設了1114個國家儲備糧庫,建成倉容5260萬噸。實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2015年)》、《糧油倉儲設施建設方案》、《農戶科學儲糧“十二五”建設規劃》、《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十二五”規劃》。近幾年來國家繼續推進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倉房維修改造,其中2009-2014年中央財政資金補助各地和央企建倉3480萬噸,倉儲條件得到一定改善;支持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建設,東北港口糧食發運能力和東南沿海的接卸能力明顯增強,長江通道基本形成;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目前共為全國26個省(區、市)配置817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可儲存糧食約1400萬噸,每年減少儲糧損失90萬噸;強化糧油質量檢驗監測能力,為300多個檢驗機構配置糧食檢驗檢測儀器設備,有效提升了全國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和水平。這些糧食流通設施為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糧食流通體系奠定了基礎。
但是,現代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系遠沒有建成,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供需形勢的變化,糧食收儲倉容能力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等矛盾又日益突出,國家糧食供應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
一是糧食收儲設施能力嚴重不足。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相對于3.98億噸的商品糧數量,糧食倉儲倉容缺口巨大。糧食主產區中的東北地區尤為嚴重?!都Z油倉儲設施建設方案(2009-2020年)》確定的原建設規模已不能滿足新的需要?;鶎蛹Z食收儲設施陳舊老化嚴重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產隱患很大。二是糧食物流通道不暢。隨著糧食生產繼續向主產區集中,主銷區和西部地區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北糧南運”格局更加凸顯。實施《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2015年)》,對主要跨省糧食物流通道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離確定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14年全國有1.65億噸糧食跨省運輸,原糧跨省散運比例約25%,以包糧運輸為主。特別是鐵路散糧車因回空問題而尚未實現在全國范圍內運營,東北糧食入關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三是糧食應急供應能力薄弱。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應急保供任務艱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設施陳舊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等應災應急供應能力尤其薄弱。四是糧食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由于糧油質量安全指標快速檢驗能力不足,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尚未建立,造成糧食質量安全存在隱患。五是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現有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統一規范的信息監測平臺和科學靈敏的預警預測功能。糧情信息采集不全面、時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后。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數據挖掘不深入,信息反饋不靈敏,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未建立,服務內容和手段單一。糧食庫存監管效率低,成本高。六是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于儲存條件差、設施簡陋等,農戶儲糧損失比例約8%左右。加上糧食倉儲裝卸運輸拋灑遺漏、過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超過3500萬噸。餐飲消費環節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
本項目的運營可緩解糧食儲備烘干能力不足的狀況,及時將農民種植的糧食收購上來,保證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供應,提高農民收益,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項目的實施,可增加國家糧食儲備,為完成儲備任務創造條件,項目的發展,可擴大糧食收儲量,對于確保項目區的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1.3.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是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具體要求的需要。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食物供給日益豐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量大,糧食安全的基礎比較脆弱。從今后發展趨勢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2、此項目的建設地鄂托克前旗的糧食種植面積近年來持續擴大,2015年僅玉米種植面積就達70多萬畝,產量約50萬噸,其中約30萬噸將推向市場 。但儲糧方面,全旗只有一家國有糧庫,其標準糧庫加上簡易糧庫的儲糧能力僅為5萬噸左右,與本地的產糧能力形成巨大差距。
3、項目建成可增加糧食收儲能力,擴大收購運銷量,緩解糧食儲備倉容不足的狀況,及時將農民種植的糧食收購上來,改善農民賣糧難狀況,提高農民收益,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服務,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4、項目的輻射范圍可達周邊,帶動糧食物流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
第二章 市場分析
2.1 行業發展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呈現以下特點:
1、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2、糧食單產再創歷史新高;
3、糧食總產連續第11年增產;
4、夏糧、早稻、秋糧季季增產;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738.3千公頃(169107.4萬畝),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頃(1174.1萬畝),增長0.7%。其中谷物[1]播種面積94622.8千公頃(141934.1萬畝),比2013年增加854.1千公頃(1281.2萬畝),增長0.9%。
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385公斤/公頃(359公斤/畝),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頃(0.6公斤/畝),提高0.2%。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5889.4公斤/公頃(392.6公斤/畝),比2013年減少4.8公斤/公頃(0.3公斤/畝),下降0.1%。
全國糧食總產量60709.9萬噸(12142億斤),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103.2億斤),增長0.9%。其中谷物總產量55726.9 萬噸(11145.4億斤),比2013年增加457.7萬噸(91.5億斤),增長0.8%。
2.2 糧食庫存分析
2013年我國各類糧食企業共收購糧食6889億斤,同比增加517億斤,年末糧食庫存總量繼續保持歷史較高水平,國家庫存糧食質量總體良好。
2013年全國糧食系統各類企業共收購糧食6889億斤,同比增加517億斤,其中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糧食1649億斤,同比增加1024億斤,通過提價托市、優質優價、幫助農戶整糧減損等措施促進種糧農民增收430億元以上。年末糧食庫存總量繼續保持歷史較高水平,庫存消費比繼續處于安全合理的水平,國家庫存糧食質量總體良好,宜存率達95%以上。
2013年全國國有糧食企業實現統算盈利82.3億元,27個省份實現統算盈利。全社會糧油加工業總產值實現2.6萬億元,同比增長13%。
從國有糧食企業庫存來看,國有糧食企業庫存同比增加。2014年,由于糧食生產又獲豐收,政策性收儲力度加大,年末國有糧食企業庫存水平大幅提高。國有糧食庫存結構和區域布局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是政策性糧食庫存大幅增加,商品周轉庫存繼續下降;二是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大豆庫存增幅尤為明顯,品種結構有所改善;三是通過政策性糧食跨省移庫等手段,糧食庫存區域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和調整。
2.3 糧食流通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糧食物流一直給予高度重視,長期以來,在糧食物流體系的建設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保證了糧食商品流通的順利進行和軍需民食的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形成了龐大的糧食商品流通網絡和基礎設施格局。我國現在已經擁有6萬多個糧庫、2萬多家糧食工業企業,還有60萬套稻谷加工機組和4萬套面粉加工機組。在糧食庫存控制方面,以儲糧安全為前提,積極推廣糧食庫存的ABC管理辦法,即根據各種庫存糧食商品的數量及所占用的資金數額占糧食庫存總量和庫存總額的比重將庫存糧食劃分為A、B、C三類,從而抓住重點、照顧一般地進行庫存控制。創建“四無”糧倉,有條件的地區還實行了租賃經營,提高了糧倉利用率,節約了庫存費用;糧食運輸方面,強調在保證供應的前提下,選擇經濟的運輸路線、廉價的運輸工具組織糧食合理運輸,遵循按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的原則,在規劃糧食生產布局的基礎上確定糧食流向和商品糧食的合理分布;糧食加工方面,盡量采用先進的加工技術,提高出品率,開展深加工、精加工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及增加新產品開發的投入,提高糧食增值水平,并通過組織來料加工、社會加工的方式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正是由于物流體系建設采取了這些積極措施,糧食流通工作在有效保證供應的同時節省了大量的費用。近年來,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和糧食經營的放開,糧食物流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可控制因素變得更加復雜,合理組織糧食物流的難度越來越大。盡管這樣,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糧食物流工作的重視程度并未改變,對在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情況下組織糧食物流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表現在:通過明確國家扶持的糧食品種按保護價收購等措施,推動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為糧食物流的合理化提供優質糧源保證;加大投資力度新建了倉容并配備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手段,對一些舊的糧倉進行了改造,使糧食物流作業銜接配套,提高了糧食儲運環節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并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了東北、長江、西南、京津四大糧食中轉運輸走廊,實現了公、鐵、水路運輸方式的一體化,直接提高了糧食物流效率;通過改組、改制對糧食企業的資產進行了重組,淘汰了落后的生產能力,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在繼續推廣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礎上,加大對糧油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新產品研究開發力度,使糧食在加工增值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已取得一定的進展,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糧食省長負責制進一步落實,糧食產銷銜接進一步發展,糧食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保持了糧食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定,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然而,多年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糧食物流已經形成了一種集中壟斷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弊病在強調保證供應和儲存安全的短缺經濟時期暴露得并不明顯。隨著糧食經營的放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經營主體多元化帶來的競爭的加劇,集中壟斷的糧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顯顯露出來,對糧食現代物流的科學運作和發展形成了嚴重制約。表現在:首先,認識上的片面性是制約我國糧食物流發展的思想因素;其次,技術問題是糧食物流科學化的瓶頸;再次,物流硬件設施落后是制約糧食物流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然后,宏觀調控缺乏力度是制約糧食物流科學化的關鍵因素;最后,人才缺乏是我國發展糧食現代物流的最大制約因素。
2.4 糧食生產、流通發展
玉米是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歷年種植面積在250萬畝以上,占到糧食作物總播面積的75%,總產量超過100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85%以上。
“十一五”期間,市玉米生產發展比較快,單產水平和總產量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隨著農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食品工業和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玉米的需求量。因此,大力發展玉米生產,提高玉米的單產水平和總產量,對推動食品工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快玉米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
2013年市糧食單產為6105千克/公頃(407公斤/畝),較近5年平均產量增加2.8%,屬平年;總產為148萬噸,較近5年平均值增加6.3%,屬平偏豐年。
2014年,市糧食喜獲豐收,市秋糧收購工作啟動以來,市糧食局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大力宣傳收購政策、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增強服務群眾意識等工作舉措,認真抓好秋糧收購工作,確定啟動了29個收儲庫站,方便了農民就近售糧。截止2015年3月中旬,共收購秋糧6.2億斤。其中:今年玉米總產量達到35億斤,為了農民能及時將手中的糧食賣出,農業發展銀行市分行已審批17.8億元國家臨儲收購貸款為收購玉米做好準備。發放3500萬元鋪底收購資金用于收購玉米。
略……
上一篇 : 光伏并網變流器項目投資可研報告(案例)